9月5日,杭州都市圈数字外贸服务联盟成立暨“稳外贸·拓市场”助企服务活动在杭州举行,来自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宣城七城市的发改、商务、贸促等政府部门齐聚一堂,共谋抱团出海新路径。这则看似平常的政务新闻,却产生了一个疑问:省外的黄山、宣城,难道又入了杭州都市圈?
近年来,黄山在杭州都市圈的去留问题,尤为引人关注。去年,绍兴出台的《全面融杭发展规划》聚点股,却让黄山冲上热搜。这是杭州都市圈获批成为国家级都市圈后,首次透露出规划范围——包括杭州市11个区、县和嘉兴、湖州、绍兴各4个区、县,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浙江衢州与安徽黄山、宣城均不在都市圈内。一时间,“黄山被调出杭州都市圈”的话题,引发大量网友关注。
对于杭州都市圈“变小”,有区域研究专家分析,杭州都市圈从2018年扩容后的“杭嘉湖绍衢黄”,重回2007年初建时的“杭嘉湖绍”,为的是发挥都市圈在更小空间尺度上同城化合作的示范作用,打造城市群的发展强核。反观衢州和黄山、宣城,不仅经济基础相对较弱,而且与杭州距离较远、联系较弱。以黄山为例,杭黄间高铁约1.5小时、单程花费约120元,远超规划领域的1小时“极端通勤”时间,其承接到的辐射自然非常有限,显然难言同城化,由此看被剔除出名单也并不意外。
对此,时任黄山市委主要领导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曾回应,目前国家层面对都市圈空间面积有严格限制,基本范围是1小时通勤圈聚点股,虽然黄山与衢州未列入其中,但仍作为杭州都市圈协调会办公室成员单位开展相关合作。实际上,对于融杭发展,黄山一直很积极。尤其在2018年底杭黄高铁开通运营,让杭州和黄山的时空距离缩短到1.5小时;2019年,黄山市出台《关于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的实施意见》,开启全面“融杭”之路,两地往来更为频繁。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长三角城市的重要发展经验之一。如今黄山的“融杭发展”,虽然无“名”,但却一步步在扎实推进。去年11月底,杭州都市圈2024年度培训暨工作推进会在绍兴柯桥举行,黄山与宣城、衢州同样参与其中。今年5月21日,第二届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推进会在黄山歙县召开。2025年作为杭黄合作的深化之年,两市联合印发《年度合作事项清单》,涵盖生态、产业、民生等领域30项具体任务。此次会上,同步发布的《2025杭黄廊道重大产业项目》,涵盖了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等多个领域,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黄山市领导表示,黄山将依托杭黄廊道这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关键落子,与杭州持续共建平台、共育链条、共享资源,让人才、技术、资本在廊道内自由奔涌。
若是细看此次杭州牵头都市圈成立数字外贸服务联盟,并开展“稳外贸·拓市场”助企服务活动,或可从其中看出两层深意。
其一,有着“数字经济第一城”之称的杭州,正发挥自身数字经济发展优势,跨越时空等局限,围绕“数字赋能+场景联动+一站式服务”打造新平台,为企业提供从政策辅导、平台对接到通关服务、跨境金融等全链路支撑,提升整体区域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正如一位与会者所说:“数字外贸服务联盟不是简单建个群、发个文件,而是真正搭平台、建系统,解决企业出海‘信息散、路径难、政策碎’的问题。”其二,在稳外贸、拓市场方面,黄山等城市可以向杭州等先发城市学习经验、做法,更好地实现“抱团”出海。数据显示,上半年,杭州进出口总额达4164.92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总额高居全国城市第八,出口增速领先全国5.3个百分点,在全国出口十强城市中高居第四。
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涵之一便是“拉长长板、贡献长板”,于后发地区而言聚点股,在这一过程中“取长补短”,才能将发展落差转化为发展空间,在一体化中实现携手共赢。如此来看,黄山等城市的“融杭发展”新事,还将不断上演。
沪深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