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有一个“许愿池”,上线五周,收到超过15万条“心愿”。这些心愿中,一半是为苏超比赛中的常州队加油打气的,还有一半是给城市治理“挑毛病”的。
不少“心愿”成真了。比如,苏超比赛日,大量外地游客自驾前往常州观赛,找不到停车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商场商超便开放停车场;比赛日热度过去,常州市民反映,有些商场停车收费不合理,一段时间后,商场也调整计费方式,优化停车出入线路,变相为市民节省停车开支。
提供许愿服务的,不是政府机构,也并非12345热线,而是“常观”App。去年年底,常州迎来市级媒体融合改革,组建传媒中心,今年2月,“常观”App上线,并成为常州当地唯一官方的新闻资讯类App。
一个初出茅庐的新闻平台,用户积累不过半年,如何能收获15万条留言?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市民对于政府服务监督方式转型的呼吁,“许愿池”的上线,是对这种变化的正视和回应。
“常观”App“常宝许愿池”。
今年7月,苏超赛程过半,“许愿池”面向全国球迷、游客正式开放。在“常观”App,“常宝许愿池”的入口占据了中心位置,“您对常州有何意见建议,或者有何心愿,欢迎通过常宝许愿池提出来”。
“许愿池”上线的前几天,名为“江南风周伟”的账号现身“常州发布”微信公众号评论区,回复网友关于开放停车位的提问。这位回复者正是常州市市长周伟本人。一位常州的媒体人告诉记者,周伟出现在评论区,他们丝毫不感到意外,“他很重视网络上的意见建议”。这在常州并不鲜见。今年4月,常州市副市长蒋鹏举发布了他在演唱会现场的视频,视频的评论区很快变成网友的意见反馈集中地。
在各大社交平台,官方账号发布的文章、视频评论区,成为网友反馈建议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网络上有种说法,把这样的“评论区”称为“许愿池”。关于城市设施提升和改造的建议,不少有共通之处,网友的讨论,很多能成为城市治理的“金点子”。不过,几千条留言的评论区信息往往较散,很难直接触达可以解决问题的有关部门,即便真问题被发现了,很容易被忽视。
“不如直接做个许愿池”。记者了解到,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从技术层面考虑,“许愿池”在“常观”App诞生了。上线2天,留言超过200条;上线10天,心愿写了400多条。
在网络上搜集意见建议并非新鲜做法,十多年前便有网站上的“市民论坛”,几年前各地政务服务App上线。借助社交平台的做法非常亲民,很自然便能博得好感,不过,获取的方式还是次要,能否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建立意见反馈和问题解决机制才是关键。
“常宝许愿池”的意见建议与部门回复。
“许愿池”上线第一周,工作人员把运营情况形成报告,向主管部门汇报,相关领导对附录格外关注——上面列出了已经提出但尚未回复的实际问题。再次开会的时候,未答复的几个部门被挨个提问,“何时能有结果?”而后,相关领域分管副市长、主管部门主动与“心愿池”平台对接联系,跟进相关情况。
目前,“许愿池”回复由12345转交催办机制与部门直达渠道双线并行保障。一条路径,“许愿池”与12345联动,反映的问题诉求通过12345平台分发给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再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回复;另一条路径,从“许愿池”进入“部门直达”板块,便能有针对性向相关职能部门留言反映,与问题、建议相关的高频部门主动开设直达通道,文旅、体育、公安、交通等都在其中,部门管理员可以直接答复。与此同时,运营报告仍然提交市政府主要领导审阅,媒体也会在“许愿池”中寻找选题,进行新闻调查。
苏超的赛程马上要进入淘汰赛阶段,因为无缘前八,常州队本周即将迎来最后一场本年度的苏超比赛。随着比赛结束,常州不再一次次经历“压力测试”,还会有人到“许愿池”写下心愿吗?
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许愿池”运营负责人,对方认为,“许愿池”已经从“苏超”集愿功能发展为助力城市日常治理的双向通道,成为全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智慧众筹平台,“在程序设计上缩短流程,解决问题提交与办理的时效性不强等问题,才是‘许愿池’受到欢迎的关键。”
将赛事流量转变为治理增量创盈配资,常州也许又一次成为了尖子生。
沪深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